课程信息

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,以中国哲学发展阶段为基础、学派流变为经线、问题论争为纬线,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中国哲学史知识,领会中国哲学各时代的继承与创新关系。本课程把教学生做学问与做人结合起来,着力发挥中国哲学仁智一体、知行合一的特色,引导学生追求健全人格。

中国哲学 - 北京师范大学

课程目录

├── 1 第一周 《中国哲学》课程绪论;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儒家
│   ├── 1.1 《中国哲学》课程绪论
│   │   ├── 1.1.1 绪论-何谓哲学(一).mp4 125.78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.1.2 绪论-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(二).mp4 142.65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.1.3 绪论-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(三).mp4 178.41M
│   │   └── 1.1.4 绪论-如何研习中国哲学(四).mp4 42.50M
│   └── 1.2 第一章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儒家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 仁、礼与正名——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德性人格(一).mp4 191.36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2 仁、礼与正名——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德性人格(二).mp4 55.63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3 仁、礼与正名——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德性人格(三).mp4 38.06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4 仁、礼与正名——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德性人格(四).mp4 125.18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5 仁、礼与正名——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德性人格(五).mp4 126.01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6 仁、礼与正名——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德性人格(六).mp4 125.21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7 仁、礼与正名——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德性人格(七).mp4 99.15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8 中庸之道——儒家的德性方法论.mp4 75.30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9 天命与人为——儒家重视学以成德.mp4 121.45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0 性善与性恶——孟子、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及其分歧探讨.mp4 207.09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1 成人之道——先秦儒家修养理论(一).mp4 239.36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2 成人之道——先秦儒家修养理论(二).mp4 122.39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3 成人之道——先秦儒家修养理论(三).mp4 113.84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4 成人之道——先秦儒家修养理论(四).mp4 27.73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5 成人之道——先秦儒家修养理论(五).mp4 112.15M
│       ├── 1.2.16 成人之道——先秦儒家修养理论(六).mp4 208.85M
│       └── 1.2.17 先秦儒家哲学——小结.mp4 69.76M
├── 2 第二周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道家
│   ├── 2.1 老子《道德经》主要注本情况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1.1 老子《道德经》主要注本情况(一).mp4 142.85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1.2 老子《道德经》主要注本情况(二).mp4 41.18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1.3 老子《道德经》主要注本情况(三).mp4 184.41M
│   │   └── 2.1.4 老子《道德经》主要注本情况(四).mp4 117.48M
│   ├── 2.2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2.1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(一).mp4 48.9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2.2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(二).mp4 82.5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2.3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(三).mp4 112.3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2.4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(四).mp4 50.6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2.5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(五).mp4 51.21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2.6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(六).mp4 85.01M
│   │   └── 2.2.7 《道德经》本体论哲学:尊道贵德、道法自然(七).mp4 70.17M
│   ├── 2.3 《道德经》政治哲学:无为而治、小国寡民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3.1 《道德经》政治哲学:无为而治、小国寡民(一).mp4 148.78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3.2 《道德经》政治哲学:无为而治、小国寡民(二).mp4 131.10M
│   │   └── 2.3.3 《道德经》政治哲学:无为而治、小国寡民(三).mp4 115.44M
│   ├── 2.4 《道德经》境界、修养论哲学:上善若水,柔弱谦下
│   │   └── 2.4.1 《道德经》境界、修养论哲学:上善若水,柔弱谦下.mp4 57.30M
│   ├── 2.5 《道德经》认识论哲学:静观玄览
│   │   └── 2.5.1 《道德经》认识论哲学:静观玄览.mp4 91.97M
│   ├── 2.6 《庄子》天道、性命哲学思想:道、天、性
│   │   └── 2.6.1 《庄子》天道、性命哲学思想:道、天、性.mp4 248.64M
│   ├── 2.7 《庄子》的齐物与逍遥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7.1 《庄子》的齐物与逍遥(一).mp4 64.6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2.7.2 《庄子》的齐物与逍遥(二).mp4 73.67M
│   │   └── 2.7.3 《庄子》的齐物与逍遥(三).mp4 63.45M
│   └── 2.8 儒、道哲学互补
│       └── 2.8.1 儒、道哲学互补.mp4 67.47M
├── 3 第三周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墨家;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名家
│   ├── 3.1 第一章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墨家
│   │   ├── 3.1.1 墨子其人、其书.mp4 152.6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3.1.2 墨子的人生哲学:非命、尚力、修身.mp4 164.8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3.1.3 墨子的天人哲学:天志、明鬼.mp4 139.1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3.1.4 墨子的认识论: “三表法”.mp4 45.69M
│   │   ├── 3.1.5 墨子的人伦观:兼相爱、交相利(一).mp4 147.35M
│   │   ├── 3.1.6 墨子的人伦观:兼相爱、交相利(二).mp4 219.2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3.1.7 墨子的政治哲学:尚同、尚贤、节用、非攻(一).mp4 211.64M
│   │   └── 3.1.8 墨子的政治哲学:尚同、尚贤、节用、非攻(二).mp4 156.21M
│   └── 3.2 第一章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名家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1 名家与名辩思潮(一).mp4 169.92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2 名家与名辩思潮(二).mp4 136.68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3 名家与名辩思潮(三).mp4 195.54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4 惠施之合同异:历物十事(一).mp4 157.05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5 惠施之合同异:历物十事(二).mp4 206.76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6 惠施之合同异:历物十事(三).mp4 179.78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7 公孙龙之离坚白:指物论、坚白论、白马非马(一).mp4 168.07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8 公孙龙之离坚白:指物论、坚白论、白马非马(二).mp4 156.51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9 公孙龙之离坚白:指物论、坚白论、白马非马(三).mp4 57.48M
│       ├── 3.2.10 公孙龙之离坚白:指物论、坚白论、白马非马(四).mp4 69.09M
│       └── 3.2.11 公孙龙之离坚白:指物论、坚白论、白马非马(五).mp4 29.43M
├── 4 第四周 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法家
│   ├── 4.1 法家思想之一般特点
│   │   └── 4.1.1 法家思想之一般特点.mp4 93.58M
│   ├── 4.2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1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一).mp4 52.4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2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二).mp4 91.14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3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三).mp4 57.7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4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四).mp4 124.84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5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五).mp4 59.04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6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六).mp4 36.9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7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七).mp4 72.55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8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八).mp4 79.18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9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九).mp4 67.45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10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十).mp4 40.50M
│   │   ├── 4.2.11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十一).mp4 44.58M
│   │   └── 4.2.12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(十二).mp4 47.31M
│   └── 4.3 法家的历史进化论
│       ├── 4.3.1 法家的历史进化论(一).mp4 38.30M
│       ├── 4.3.2 法家的历史进化论(二).mp4 30.76M
│       └── 4.3.3 法家的历史进化论(三).mp4 56.52M
├── 5 第五周 两汉哲学(上)
│   ├── 5.1 汉初黄老哲学
│   │   ├── 5.1.1 汉初黄老思想简介.mp4 188.11M
│   │   ├── 5.1.2 汉初黄老哲学的主要内容.mp4 225.92M
│   │   ├── 5.1.3 汉初黄老哲学与先秦道家哲学之关系.mp4 92.31M
│   │   └── 5.1.4 汉初黄老之学的哲学基础.mp4 90.66M
│   └── 5.2 董仲舒的经学哲学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1 经与权.mp4 178.08M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2 历史哲学:三统、三正、三世(一).mp4 281.28M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3 历史哲学:三统、三正、三世(二).mp4 270.84M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4 历史哲学:三统、三正、三世(三).mp4 50.45M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5 究天人之际:天人感应、阴阳分合(一).mp4 265.76M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6 究天人之际:天人感应、阴阳分合(二).mp4 93.93M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7 人性论:性之三品.mp4 185.57M
│       ├── 5.2.8 深察名号.mp4 74.97M
│       └── 5.2.9 大一统论.mp4 42.86M
├── 6 第六周 两汉哲学(下)
│   ├── 6.1 《中庸》《大学》的哲学思想
│   │   ├── 6.1.1 《中庸》:形上学与心性论,中和论,诚论,极高明而道中庸(一).mp4 166.1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6.1.2 《中庸》:形上学与心性论,中和论,诚论,极高明而道中庸(二).mp4 113.1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6.1.3 《中庸》:形上学与心性论,中和论,诚论,极高明而道中庸(三).mp4 48.14M
│   │   ├── 6.1.4 《大学》:三纲领、八条目,絜矩之道与慎独,格物与修身(一).mp4 66.64M
│   │   └── 6.1.5 《大学》:三纲领、八条目,絜矩之道与慎独,格物与修身(二).mp4 113.16M
│   └── 6.2 王充的哲学思想
│       ├── 6.2.1 “元气自然”的宇宙论(一).mp4 184.01M
│       ├── 6.2.2 “元气自然”的宇宙论(二).mp4 100.73M
│       ├── 6.2.3 “疾虚妄”、破谶纬、重效验的经验认识论(一).mp4 46.38M
│       ├── 6.2.4 “疾虚妄”、破谶纬、重效验的经验认识论(二).mp4 101.60M
│       ├── 6.2.5 偶成说与命定论(一).mp4 86.74M
│       └── 6.2.6 偶成说与命定论(二).mp4 150.47M
├── 7 第七周 魏晋玄学(上)
│   ├── 7.1 王弼的哲学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1 玄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(一).mp4 119.4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2 玄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(二).mp4 74.21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3 玄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(三).mp4 54.51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4 玄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(四).mp4 132.79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5 玄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(五).mp4 139.38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6 以无为本(一).mp4 70.4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7 以无为本(二).mp4 114.72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8 以无为本(三).mp4 97.8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9 以无为本(四).mp4 166.92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10 崇本息末.mp4 115.75M
│   │   ├── 7.1.11 得意忘象.mp4 178.29M
│   │   └── 7.1.12 名教本于自然.mp4 45.51M
│   └── 7.2 嵇康、阮籍的哲学
│       ├── 7.2.1 稽康的哲学: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“声无哀乐论”(一).mp4 265.37M
│       ├── 7.2.2 稽康的哲学: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“声无哀乐论”(二).mp4 120.52M
│       ├── 7.2.3 阮籍的哲学:《大人先生传》超越人生境界之追求.mp4 155.80M
│       └── 7.2.4 阮籍的哲学:《达庄论》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观.mp4 155.44M
├── 8 第八周 魏晋玄学(下)
│   ├── 8.1 裴頠、欧阳建的哲学
│   │   ├── 8.1.1 裴頠 “辨名析理”以“崇有”(一).mp4 147.5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8.1.2 裴頠 “辨名析理”以“崇有”(二).mp4 105.53M
│   │   └── 8.1.3 欧阳建的《言尽意论》.mp4 224.72M
│   ├── 8.2 郭象的崇有论
│   │   ├── 8.2.1 独化论.mp4 149.49M
│   │   ├── 8.2.2 性命论:物各有性,性各有分,玄合.mp4 226.41M
│   │   └── 8.2.3 名教即自然.mp4 39.23M
│   └── 8.3 “魏晋玄学”小结
│       ├── 8.3.1 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(一).mp4 40.97M
│       └── 8.3.2 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(二).mp4 38.81M
├── 9 第九周 隋唐佛教哲学(上)
│   ├── 9.1 印度佛教哲学概论
│   │   ├── 9.1.1 印度佛教源流.mp4 255.00M
│   │   ├── 9.1.2 原始佛教哲学(一).mp4 228.50M
│   │   ├── 9.1.3 原始佛教哲学(二).mp4 73.1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9.1.4 原始佛教哲学(三).mp4 57.09M
│   │   └── 9.1.5 原始佛教哲学(四).mp4 112.05M
│   └── 9.2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早期流传
│       ├── 9.2.1 早期佛教哲学在中国的流传、发展:精神不灭、因果报应.mp4 59.63M
│       ├── 9.2.2 魏晋时期佛教哲学(一).mp4 124.25M
│       ├── 9.2.3 魏晋时期佛教哲学(二).mp4 217.99M
│       ├── 9.2.4 魏晋时期佛教哲学(三).mp4 178.82M
│       ├── 9.2.5 魏晋时期佛教哲学(四).mp4 252.66M
│       ├── 9.2.6 魏晋时期佛教哲学(五).mp4 140.30M
│       └── 9.2.7 魏晋时期佛教哲学(六).mp4 89.29M
├── 10 第十周 隋唐佛教哲学(下)
│   ├── 10.1 隋唐佛教哲学的中国化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1 《大乘起信论》建立一心二门的思想体系;天台宗的性具说(一).mp4 217.88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2 天台宗的性具说(二).mp4 64.2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3 天台宗的性具说(三).mp4 84.31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4 天台宗的性具说(四).mp4 197.1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5 华严宗的性起说(一).mp4 166.29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6 华严宗的性起说(二).mp4 89.54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7 华严宗的性起说(三).mp4 188.70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8 华严宗的性起说(四).mp4 187.85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9 华严宗的性起说(五).mp4 29.1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10 禅宗的自性说(一).mp4 163.53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0.1.11 禅宗的自性说(二).mp4 59.34M
│   │   └── 10.1.12 禅宗的自性说(三).mp4 43.06M
│   └── 10.2 返归印度之佛教
│       ├── 10.2.1 唯识宗的兴起;三性、三无性.mp4 138.21M
│       ├── 10.2.2 八识.mp4 80.08M
│       ├── 10.2.3 “转识成智”与“五种姓说”(一).mp4 86.96M
│       ├── 10.2.4 “转识成智”与“五种姓说”(二).mp4 102.66M
│       └── 10.2.5 五重唯识.mp4 69.48M
├── 11 第十一周 宋明道学(上)
│   └── 11.1 宋明道学的先声
│       ├── 11.1.1 宋明道学的历史使命.mp4 151.35M
│       ├── 11.1.2 宋明道学的先声:韩愈的“道统论”“性情三品说”(一).mp4 238.25M
│       ├── 11.1.3 宋明道学的先声:韩愈的“道统论”“性情三品说”(二).mp4 50.40M
│       ├── 11.1.4 宋明道学的先声:李翱的“复性论”哲学思想(一).mp4 61.07M
│       ├── 11.1.5 宋明道学的先声:李翱的“复性论”哲学思想(二).mp4 74.88M
│       └── 11.1.6 总结:韩愈、李翱哲学思想的贡献.mp4 58.49M
├── 12 第十二周 宋明道学(中)
│   └── 12.1 理学与哲学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 理学开山祖——周敦颐的哲学思想(一).mp4 284.98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2 理学开山祖——周敦颐的哲学思想(二).mp4 170.25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3 理学开山祖——周敦颐的哲学思想(三).mp4 206.36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4 理学开山祖——周敦颐的哲学思想(四).mp4 196.12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5 理学开山祖——周敦颐的哲学思想(五).mp4 263.20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6 程颢的哲学:天理、定性、识仁(一).mp4 135.85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7 程颢的哲学:天理、定性、识仁(二).mp4 75.83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8 程颢的哲学:天理、定性、识仁(三).mp4 250.51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9 程颐的哲学:理气,性才,心与情,格物与穷理,持一与主敬(一).mp4 47.07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0 程颐的哲学:理气,性才,心与情,格物与穷理,持一与主敬(二).mp4 83.88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1 程颐的哲学:理气,性才,心与情,格物与穷理,持一与主敬(三).mp4 206.42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2 朱熹的哲学:理本气末.mp4 78.34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3 朱熹的哲学:理一分殊.mp4 209.82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4 朱熹的哲学:心统性情(一).mp4 60.11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5 朱熹的哲学:心统性情(二).mp4 81.91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6 朱熹的哲学:理欲之辨.mp4 148.59M
│       ├── 12.1.17 朱熹的哲学:居敬穷理.mp4 199.38M
│       └── 12.1.18 朱熹的哲学:王霸之辨.mp4 125.87M
├── 13 第十三周 宋明道学(下)
│   ├── 13.1 心学与哲学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1 陆九渊的心学哲学(一).mp4 110.09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2 陆九渊的心学哲学(二).mp4 192.49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3 陆九渊的心学哲学(三).mp4 95.62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4 陆九渊的心学哲学(四).mp4 63.04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5 陆九渊的心学哲学(五).mp4 42.81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6 王守仁的心学哲学(一).mp4 237.87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7 王守仁的心学哲学(二).mp4 143.6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8 王守仁的心学哲学(三).mp4 177.40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9 王守仁的心学哲学(四).mp4 48.16M
│   │   ├── 13.1.10 王守仁的心学哲学(五).mp4 38.29M
│   │   └── 13.1.11 王守仁的心学哲学(六).mp4 48.96M
│   └── 13.2 气学与哲学
│       ├── 13.2.1 张载哲学(一).mp4 122.63M
│       ├── 13.2.2 张载哲学(二).mp4 127.62M
│       ├── 13.2.3 张载哲学(三).mp4 66.79M
│       ├── 13.2.4 张载哲学(四).mp4 321.18M
│       ├── 13.2.5 王夫之哲学(一).mp4 134.18M
│       ├── 13.2.6 王夫之哲学(二).mp4 82.03M
│       └── 13.2.7 王夫之哲学(三).mp4 185.03M
├── 14 第十四周 《中国哲学》课程结束语
│   ├── 14.1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
│   │   └── 14.1.1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.mp4 192.48M
│   ├── 14.2 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
│   │   └── 14.2.1 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.mp4 32.10M
│   ├── 14.3 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
│   │   └── 14.3.1 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.mp4 154.43M
│   └── 14.4 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精神仍然可以贡献世界
│       └── 14.4.1 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精神仍然可以贡献世界.mp4 44.81M
└── 中国哲学
    ├── 第一周《中国哲学》课程绪论;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儒家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一周《中国哲学》课程绪论;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儒家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二周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道家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二周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道家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三周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墨家;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名家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三周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墨家;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名家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四周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法家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四周“先秦诸子”之先秦法家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五周两汉哲学(上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五周两汉哲学(上)(单元测试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六周两汉哲学(下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六周两汉哲学(下)(单元测试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七周魏晋玄学(上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七周魏晋玄学(上)(单元测试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八周魏晋玄学(下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八周魏晋玄学(下)(单元测试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九周隋唐佛教哲学(上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九周隋唐佛教哲学(上)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十周隋唐佛教哲学(下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十周隋唐佛教哲学(下)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十一期《中国哲学》课程期末考试
    │   └── 第十一期《中国哲学》课程期末考试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十一期《中国哲学》课程期末考试(客观题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十一周宋明道学(上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十一周宋明道学(上)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十二周宋明道学(中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十二周宋明道学(中)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├── 第十三周宋明道学(下)
    │   └── 测验
    │       └── 第十三周宋明道学(下)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    └── 第十四周《中国哲学》课程结束语
        └── 测验
            └── 第十四周《中国哲学》课程结束语(单元测验).docx 0.01M
相关文件下载地址
©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;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使用,请支持正版!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